2ds

一券难求!转融券有多火?这只股票利率高达15.6%!背后有何原因?

2022-10-31 08:36:00 来源:网络    阅读量:8134   

文章摘要

股转融券利率一度高达15.6%。上周五,科技创新板新股麒麟信安成功上市,首日收盘价上涨212%。中证金融周末公布的信息显示,麒麟新安有11笔交易,多笔交易利率超...

股转融券利率一度高达15.6%。

上周五,科技创新板新股麒麟信安成功上市,首日收盘价上涨212%。中证金融周末公布的信息显示,麒麟新安有11笔交易,多笔交易利率超过10%。其中有一万股的28天交易利率,高达罕见的15.6%。目前绝大多数股票贷款利率在4%左右。

近年来,在证券来源供应主体增加和券商积极展业的共同作用下,转融券业务发展迅速。最新的转板和融券余额约为1100亿元,但在2020年初,这一数值不到100亿元。

融券利率跃升至15.6%

根据中证财经公布的信息,10月28日,科创板股票麒麟新安进行了多笔融券交易。7笔交易利率超过10%,实属罕见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一万股28天交易的利率竟然达到了15.6%。

据了解,所谓融券转让,是指公募基金、QFII、保险机构等持有证券的机构,通过中证金融将其持有的股票借给券商。证券公司借入证券来源后,将证券来源借给有需要的投资者。后一个过程叫做证券借贷。

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同期限的股转融券当日利率大多在4%左右,超过5%的并不多见,远低于科技创新板股票麒麟新安的利率。

根据中证金融的拆借利率定价规则,28天拆借利率固定年化利率为3.7%,市场化期限利率无上限。市场化定期利率适用于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约定的申报方式。证券公司和出借人可以在1-182天的范围内协商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约定的报告期。

所谓约定申报,就是中证金融作为中介,分别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证券的出借和整合。贷款人与借款人将协商确定约定申报的数量、期限、费率等要素。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先私下协商,然后走下中证金融的流程。

“这么高的15.6%的利率,明显是市场化的,交易前双方肯定是有约定的,但1万股的交易金额并不算多。”某大型券商证券经纪人表示。融资融券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。新上市的新股波动性很大,高波动隐含着高收益的机会,对应的是相对较大的需求。在供给方面,如果证券供给多,利率就会低,如果供给少,利率就会高。

记者注意到,上交所网站信息显示,10月31日,麒麟新安战略配售可贷股数为79.23万股,贷款保证金为58.06万股。可流通股份是指在同一天内可以出售的最大股份数量。保证金是指已借出但尚未归还的股票数量。

不仅赚利息差,还赚佣金。

利率这么高的券商愿意借,自然是有利可图的。业内人士分析,券商会在此基础上加价,以更高的利率借给客户,赚取差价。

一位证券经纪人表示,各个券商的风格不一样,有的券商为了服务客户,会适当加价,然后把证券融合给客户。有的券商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,客户竞价,谁出的票息高就给谁。

此前,科创板开板之初,9家券商为科创板再融资首批试点券商:中信证券、中信建投(行情601066,诊股)证券、银河证券、海通证券(行情600837,诊股)、申万宏源(行情00166,诊股)证券、国泰君安(行情601211,诊股)

除了利息收入,券商还可以通过向客户出借证券获得一些佣金收入。一位券商营业部总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,一些机构在融券后进行变相的T+0交易,会贡献很多交易量。另外,一般来说,两个理财账户的交易佣金率会略高于普通账户,所以佣金规模相当可观。

融券规模大幅增长。

自科创板开板以来,转板和融券规模迅速增加。

中证金融数据显示,截至10月28日,全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1167亿元。2020年初,市场上的融资融券余额不足100亿元,之后迅速增长。到2021年6月底是阶段性高峰,规模超过1700亿元。后来规模下降了。

据悉,转融券规模的增加首先是因为证券供给主体的扩大。此前,证券来源的短缺一度制约了融券的增长。后来在原有公募基金的基础上,QFII、社保、战略配售基金、保险相继参与再融资融券业务。

某大型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:“融资融券供给主体的增加,有利于完善多空交易体系,避免市场大幅波动,稳定非理性市场。”

“融券业务跟普通投资者想的不太一样。一般认为,市场下跌时,融券会用得多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只要市场交易活跃,对融券的需求就会增加,有时候市场越高,对融券的对冲需求就越大。”券商转让和融券人士向记者介绍。

记者了解到,一些头部券商纷纷发力融券业务,希望吸引公募基金、大型私募等主要机构投资者。

华泰证券在今年半年报中表示,依托公司开发的各种先进的数字化中台系统,将持续推进融券平台、FICC交易平台等平台建设,加速核心交易和定价能力的沉淀。报告期内,融券平台进一步拓展了与外部平台的技术连接,推动了融券业务的创新发展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分享到:
精彩推荐